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实习生余忠梅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重点关注
1、央行:19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制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央行已发布6项绿色金融标准,另有19项新标准正在研制,支持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范发展。
在转型金融领域,央行已牵头完成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在试点地区落地效果显著。截至2025年1月,试点地区累计发放转型贷款425亿元,第二批化工、航运等7个行业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
国际合作方面,2024年11月,中国联合欧盟、新加坡发布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本地可持续金融目录提供参考,助力跨境绿色资本流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完善标准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特别是转型金融的关键之一。央行通过构建覆盖重点行业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既为传统产业低碳改造提供精准融资指引,也规范了绿色金融市场秩序亿财配资,有助于防范“洗绿”风险。
2、中债估值中心试发布绿金主题债券表征曲线
4月23日,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于2025年4月27日起,试发布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三大主题债券表征曲线。
在绿色金融主题债券表征曲线中,本次发布的表征曲线基于每日主题债券估值数据生成,涵盖绿色信用债、绿色产业债、绿色商业银行债三大细分领域。样本券筛选严格遵循监管指引,既包含贴标债券,也涵盖依据募集说明书等材料,识别含有相关要素、资金实际投向相关领域的主题债券。其中绿色主题债明确排除城投债及特殊条款债券,确保数据精准反映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成效。绿色金融主题债券表征曲线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投资分析及主题研究的参考指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指标有助于统一绿色项目评估标准,降低投资者筛选成本,引导资金向低碳领域集中。这将倒逼发债主体强化ESG信息披露,推动绿色债券发行从“贴标运动”转向实质性资产配置,加速新能源、环保产业获得低成本融资。
3、深圳公示2025年环境信披金融机构名单
4月23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正式公示《深圳市2025年环境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名单》。此举旨在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单位可在公示期内通过指定邮箱提交增补或修订意见,逾期视为无异议。经公示确认的金融机构须于2025年6月30日前,按照《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要求,公开披露上年度环境信息。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深圳是全国首个发布地方绿色金融条例的城市,近年来,在条例约束下,纳入强制披露的金融机构数量在持续增长,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覆盖面的增长将整体加速地区金融机构碳中和进程及绿色金融供给。
4、上周碳价最高80.60元/吨亿财配资
4月25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0421-20250425)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80.60元/吨,最低价75.70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5.75 %。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19,145吨,成交额55,003,199.0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895,000吨,成交额70,439,000.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614,145吨,总成交额125,442,199.00元。
2025年1月1日至4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0,658,505吨,成交额895,239,371.97元。
截至2025年4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0,927,169吨,累计成交额43,927,966,475.48元。
二、绿金实践
1、中诚信托设立专项信托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绿色能源
近日,中诚信托创新设立了“2025年中诚信托光萱单一资金信托”,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分布式光伏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该信托与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光萤新能源旗下子公司开展合作,依托信托产品可定制化的优势破解户用光伏行业“小、散、多、弱”融资难题,为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光萤新能源作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构建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整合千家经销商资源,形成“农户屋顶+央企投资”创新模式,业务覆盖十余省市,签约业务量突破40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诚信托以定制化信托产品支持光萤新能源,更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通过整合千家经销商对接农户屋顶资源,将分散的农户资产通过信托架构形成可规模化的底层资产包,既解决中小民企融资抵押不足问题,又让农户获得持续发电收益,是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2、农发行发行首只国家储备林建设主题绿色债券
4月2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中央结算公司通过公开招标,顺利发行首单国家储备林建设主题绿色债券40亿元,发行期限为3年,发行利率1.4761%,认购倍率达2.87倍。
本次发行延续“孪生绿债”模式,严格遵循“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原则,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农发行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贷款投放。对应的国家储备林项目经第三方认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标准,均属于生态环境产业领域,预计将显著提升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农发行首单国家储备林主题绿色债券亿财配资,创新性聚焦林业碳汇与生态修复,相较于其此前发行的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治理等绿色债券,此次更突出“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强化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深度绑定。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